記得那天收工,臺北街頭濕冷得讓人骨頭發酸。餓得咕嚕叫的胃袋瘋狂發出訊號,驅使我鑽進巷子裡那家招牌斑駁的老麵店。當那碗熱氣蒸騰的餛飩麵上桌,湯麵上浮著金黃油蔥與翠綠芹菜末,幾顆白胖的餛飩半沉半浮,一口熱湯下肚,那股從喉頭暖到腳底的救贖感,讓我下定決心:我也要煮出這種能熨貼人心的味道!從此踏上這條不歸路,廚房裡不知摔破了幾顆餛飩,熬壞了幾鍋湯頭,終於摸索出點門道。今天就來分享我的餛飩麵修煉手冊。
(一) 食譜篇:我的黃金比例實驗室
說真的,網路上餛飩麵食譜多如牛毛,但試做十次有九次味道不對勁。不是湯頭死鹹,就是餛飩餡料乾柴像嚼木屑。經過無數次炸廚房般的實驗,這份比例表,是我用白花花的銀子(買食材)和黑麻麻的鍋子(燒焦)換來的血淚結晶:
| 我的家常餛飩麵黃金比例組合表 | |||
|---|---|---|---|
| 元件 | 核心材料 | 比例/用量重點 | 成敗關鍵筆記 (我的慘痛教訓) |
| 餛飩餡 | 豬後腿絞肉 (粗絞) | 300g | 絕對別用純瘦肉!肥瘦比 7:3 是 juicy 靈魂 |
| 新鮮蝦仁 (切丁) | 80g (約 10 隻) | 冷凍蝦仁退冰後水水的,鮮味跑光光! | |
| 餛飩皮 (中厚型) | 1 包 (約 50-60 張) | 買皮時手捏一下,太薄的煮了必破皮! | |
| 調味料 | 醬油 1.5 匙、米酒 1 匙、白胡椒粉 1 茶匙、香油 1 匙、蔥薑水 3 匙、鹽少許、糖少許 | 蔥薑水是去腥嫩肉魔法!沒加就等著吃腥味吧 | |
| 湯頭 | 豬大骨 + 雞骨架 | 豬大骨 1 斤 + 雞骨架 2 副 | 熬湯前一定要先汆燙去血水!不然湯超混濁! |
| 白蘿蔔 (去皮切大塊) | 半根 | 清甜來源,中和油膩感 | |
| 乾燥扁魚 | 2-3 片 | 秘密武器!鮮味層次大躍進的關鍵 | |
| 蝦米 (泡軟) | 1 大匙 | 泡蝦米的水濾淨後加入湯中更香 | |
| 水 | 約 3000ml | 熬煮過程會蒸發,一次加足別中途添水! | |
| 調味 | 鹽 (最後調整)、白胡椒粉少許 | 別手癢太早加鹽!湯會變苦澀 | |
| 麵體 | 細陽春麵 (或油麵) | 1-2 球 / 人 | 煮麵水要多!水少麵糊成一團超噁心 |
| 配料 | 芹菜末 | 必備! | ✅ 香氣擔當!切細點口感更好 |
| 油蔥酥 | 必備! | ✅ 靈魂香氣來源!自炸油蔥酥更安心喔 | |
| 白胡椒粉 | 少許 | ||
| 香油 | 少許 | ||
這個比例表不是死的!像是我家老爺子口味重,醬油我會多抖半匙下去;妹子怕油膩,豬骨我就減個兩三塊。久了就會知道怎麼微調。
(二) 食材篇:菜市場教我的殘酷真相
別以為照著食譜買就萬事OK!食材踩雷的痛,我懂!跑遍傳統市場跟超市,被老闆們「教育」過後,才累積這些挑選心法:
- 豬絞肉: 絕不買現成絞好的!藏在角落的碎肉你永遠不知道來源。親眼看著老闆從「溫體豬後腿肉」切塊再絞,選肥瘦比例約3:7的部位。顏色要粉嫩帶點油光,摸起來微黏但不濕爛。有次貪便宜買了特價絞肉,包出來的餛飩簡直像橡皮擦,被家人嫌到臭頭!
- 蝦仁: 冷凍蝦仁退冰後一灘水?直接出局! 挑殼透亮、按下去緊實有彈性的鮮蝦,請老闆現場剝殼抽腸泥。記得跟老闆說:「頭殼阮欲留咧提味喔!」蝦頭留著跟大骨一起熬湯超級加分!冷凍蝦那種粉粉的口感,完全毀了一顆好餛飩。
- 餛飩皮: 這真是大學問! 什麼「手工餛飩皮」聽起來很厲害?不一定!有些自稱手工的厚到像水餃皮,煮熟中間粉心硬硬的超噁。我的標準是:透光度適中(太透易破,太厚難熟),捏起來微帶濕潤感但不黏手,邊緣比中心略薄一點點。市場裡那家阿婆做的皮是我的心頭好,厚度剛剛好,久煮也不會爛糊糊的。超市賣的機器皮?省省吧!(真心不推)
- 熬湯骨頭: 豬大骨要選「筒骨」,中間有骨髓那種,熬出來的湯才夠濃醇。雞骨架不要帶太多脖子的(油脂過多會膩)。重點:請老闆幫你「鋸開」! 骨頭裡的精華才出的來。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骨頭丟進冷水鍋,開火「汆燙」到水滾血沫盡出,撈起沖洗乾淨。少了這步,你的湯頭絕對是混濁的淺咖啡色,喝起來還有股腥臊味,保證失敗!(別問我怎麼知道的,那鍋湯最後倒掉了…)
- 乾貨香氣組: 扁魚乾要挑顏色金黃、薄片、聞得到海味的,不要買顏色太深或有油耗味的(壞了)。蝦米(開陽)要選橘紅乾燥、體型完整的,泡水後香氣才會奔放。這兩樣的香氣是讓湯頭甩開清湯寡水、直逼名店層次的關鍵!

(三) 做法篇:廚房變戰場的實戰筆記
終於進入重頭戲!跟著步驟走,但也要聽聽我的「實戰警語」:
1. 熬製靈魂湯頭(我的時間戰場)
- 處理骨頭:豬大骨、雞骨架汆燙洗淨是鐵律!沒得商量!丟進大湯鍋,冷水蓋過骨頭。
- 下香氣夥伴:加入拍鬆的老薑幾片、清洗乾淨的白蘿蔔大塊、扁魚乾、泡軟瀝乾的蝦米(泡蝦米的水濾掉雜質後可以倒入湯中)。
- 開火:全程「最小火」!湯面維持將滾未滾、只有小泡泡從邊緣冒出(蝦眼泡)的狀態。蓋上鍋蓋留一小縫。為什麼?大火滾煮只會得到一鍋混濁、充滿雜質、喝起來粗糙的湯!小火慢煨才能清澈又醇厚。(這招是跟永康街老師傅偷學的)
- 時間:至少2.5小時起跳!中間要偶爾撇掉浮沫(雖然汆燙過浮沫不多)。耐心!這是美味的代價。湯汁會收乾,一開始水要加足!絕對不要中途加冷水! 湯溫驟降,風味就毀了。頂多加滾水。
- 調味:熬好後,把骨頭、料渣都撈乾淨。最後!最後! 再用鹽、一點點白胡椒粉調整鹹淡。過早加鹽肉會變柴,湯也易苦。這鍋湯,成就一碗餛飩麵 80% 的靈魂!
2. 調製鮮美餛飩餡(手感決定口感)
- 打水:這步是餛飩嫩不嫩的生死關頭!豬絞肉先放盆中。
- 蔥薑水製作: 蔥段 + 薑片 + 少許水用力抓捏出汁水,濾掉渣只留汁(約需要 3-4 大匙)。
- 分次加入:少量多次將蔥薑水加入絞肉中,用筷子同一個方向(順時針或逆時針) 用力攪拌!直到水分被肉完全「吃」進去,肉餡看起來黏稠有光澤,黏在筷子上不易掉落。肉餡吸飽水,煮出來才多汁不乾柴。偷懶一次倒光?等著收穫一盆肉泥水餡吧!(包都包不起來)
- 調味:加入醬油、米酒、白胡椒粉、香油、少許鹽和糖提鮮。
- 加蝦仁:蝦仁切小丁(別剁成泥!留點口感),加入肉餡中,輕輕拌勻即可,避免把蝦仁攪爛。拌好的餡放冰箱冷藏至少 30 分鐘,讓味道融合。

3. 包餛飩的指尖藝術
- 取皮:從冰箱拿出餡料。準備一小碗水(封口用)。
- 放餡:取一張餛飩皮放在掌心,用筷子或小湯匙挖取適量餡料(約半湯匙,千萬別貪心!太大顆難熟,皮也易破)。放在皮中央偏下方。
- 對摺:輕輕將下方皮往上對摺蓋住餡料,形成一個小長方形。
- 捏合:沾點水抹在左右兩邊的角上。將這兩個角往中間沾黏捏緊。傳統像護士帽的樣子就出來了。重點是捏緊! 不然煮的時候餡料就會從兩側溜出來變成「開口笑餛飩」... 我做壞過整盤,湯裡漂浮著散掉的肉末蝦仁,慘不忍睹。自己吃就算了,請客就尷尬了!
- 存放:包好的餛飩如果不馬上煮,平鋪在撒了少許麵粉的盤子上,冷凍定型後再裝袋儲存。別堆疊!會黏在一起。
4. 最後組合:一碗完美的餛飩麵誕生
- 煮麵:燒一大鍋滾水(水要多!),下細麵(陽春麵或油麵)。按包裝指示時間煮,通常很快熟(約1-2分鐘)。撈起瀝乾,放進麵碗裡。可加一小匙香油或豬油拌開防黏(依喜好)。
- 煮餛飩:同一鍋滾水(省事),下餛飩。輕輕推開避免黏鍋底。待餛飩浮起、皮呈現透明狀(看得到裡麵粉紅的蝦仁和肉餡),再煮約1-2分鐘確保內餡熟透(尤其肉餡)。撈起放在麵上。
- 沖入熱湯:將滾燙的靈魂高湯(再次加熱沸騰)沖入碗中,淹過麵和餛飩。
- 畫龍點睛:豪邁撒上芹菜末、一大匙香噴噴的油蔥酥(自炸的絕對香過市售N倍!),再依個人口味撒點白胡椒粉,滴幾滴香油。完成!
當湯頭的醇厚、餛飩的鮮甜、麵條的滑順,加上芹菜和油蔥酥的香氣在嘴巴裡炸開… 相信我,那份成就感跟滿足感,足以抵銷所有在廚房手忙腳亂的狼狼狽!這就是我心中最完美的餛飩麵樣貌。
Q&A:你問我答,餛飩麵疑難雜症一次解
Q:自己做餛飩一次吃不完,生的餛飩怎麼儲存最好? A: 簡單!包好的生餛飩平鋪在撒了薄粉(麵粉或太白粉)的盤子或保鮮盒裡,放進冷凍庫凍到硬梆梆(約1-2小時),然後再裝進密封袋或保鮮盒冷凍。這樣就不會黏成一團啦!要煮的時候直接從冷凍丟下滾水,煮的時間多個1分鐘就好。放個兩三週沒問題,但新鮮的還是最讚。
Q:餛飩湯頭怎樣才能像外面賣的那麼香濃?感覺自己熬的很清淡... A: 關鍵在「材料」跟「火候」!豬大骨、雞骨架絕對是基本款,然後記得加「扁魚乾」跟「蝦米」這兩個秘密武器!(用量看上面表格)再來,火一定要小!用最小火慢慢「煨」,時間要夠(2.5小時跑不掉)。大火滾只會讓湯變濁變苦,精華出不來。還有,鹽巴一定要最後放!太早放湯頭會變澀。
Q:為什麼我包的餛飩煮熟後常常破皮露餡?好挫折! A: 破皮通常是幾個原因啦:(1) 皮買錯了:太薄的皮不耐煮,要選有點厚度、韌性的中厚皮。(2) 餡料塞太多:貪心想包大顆,結果皮撐破了!包的時候放少一點餡。(3) 捏不緊:邊邊角角沾水後真的要用力捏牢,不然下水煮一滾就容易散開。(4) 煮的時候亂攪:餛飩下水後,水滾輕輕推一下別黏鍋就好,別當成在炒菜一直攪它!(5) 火太大:滾太猛也容易把皮衝破。試試看調整這幾點,成功率會高很多!
Leave a Reply